科教协同 育人新理念

  • 创建时间: 2014-05-26
  • 31982

      “今天,教育界和科技界为了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这个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这么多高校负责人来到中国科学院,与研究所的同志共商合作大计,这在中科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中国科教史册的时刻。829,拥有两所大学、12个分院、100多家直属研究机构的中国科学院,与管理着2000多所高等学校的教育部,共同开启了一项规模浩大的合作。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双方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充分发挥中科院研究所与高等学校双方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制定的一项计划,旨在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带动和促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实现科教结合的有效推进、合作共赢。

创新机制 培育拔尖人才

对怀进鹏来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让他对开放与合作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

“大学不仅要充分利用和优化内部资源,而且要更多地为学生拓展外部资源和优质师资,在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中培养创新人才。”

在“长城行动计划”的支持下,北航进一步加强了与中科院相关院所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探索实施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适应个性化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2009年,北航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会聚双方的优势教学与科研资源,联合创办了“华罗庚英才班”,每年选拔30余名本科生、十余名博士生进行联合培养。

“我们为每个本科生配备了双导师,数学院的郭雷、王元、席南华等中科院院士都亲自为本科生授课并担任导师,使学生与智者同伴,并成为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怀进鹏说。

其实在中科院数学院,“华罗庚英才班”已成为该院的一个品牌和示范项目。除北航外,数学院还分别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联合开设了这一课程体系。

“考虑到国家战略需求和高校的优势特色,三所大学的英才班定位其实各有侧重。”中科院数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汪寿阳介绍说,“中科大班的定位是培养数学与相关领域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北航班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数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精英人才;而山大华罗庚英才班则志在培养中国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

事实证明,华罗庚英才班的课程体系更加先进,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突出。20127月,中科大首届华罗庚英才班学生毕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继续深造。这让汪寿阳相信,这些学生中“一定会有不少人成长为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的行列”。

多措并举 科教深度协同

中科院化学所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学有着不解之缘。化学所1956年成立时,首任所长即由时任高教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曾昭抡担任。2003年底,化学所与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共建了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双方合作进入了新的水平。

化学所研究员杨振忠是合作的亲历者之一。“我在整体合作框架下,作为导师与北大的宛新华教授联合培养博士生。我俩在研究方向上具有显著互补性,这就保证了强强合作的高效率。”

“协同意味着‘1+12’。”在他看来,青年学生“在研究所接触的是世界前沿的科学问题和世界级的学术交流平台,专业性更集中,但知识面和社交范围有待拓展;而在北大,学生可以充分体会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良好氛围,丰富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人文精神,为培养拔尖人才具备综合素质提供了保证”。

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在内,“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共设立了10个项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例如“大学生夏令营计划”,是在每年夏季,由中科院各研究所开办60个左右大学生夏令营,接纳不少于3000名本科生,开展为期1周左右的夏令营活动。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赵媛媛参加了中科院7月下旬举办的信息学科大学生夏令营,32场由院士和知名专家带来的学术报告,让她大呼精彩;深入研究所,亲眼目睹重大研究成果,零距离接触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更让她流连忘返。

“中科院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科研殿堂。如今走进这座殿堂,让我禁不住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穿着无菌实验服,开展属于自己的科学研究。”赵媛媛感慨,“夏令营不仅让我对信息学科有了新的了解,更感受到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受到洗礼、知识得到提升,心离科学更近了。”